夜越来越深配资门户,城市的节奏慢了下来,但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家24小时麦当劳却悄悄“变身”——从白天的快餐店,成了夜里的“临时旅馆”。
每天晚上11点后,正常顾客离去,夜宿者陆续登场。他们拖着椅子、找好角落、备好杯子和毛巾,开始在这个角落里“安顿”自己的一夜。有时候只是一场小憩,有时候是长期的“寄居”。
夜宿者的“固定班底”,每个背后都有故事
戴眼镜的中年男人,每晚都会把几把椅子拼成床,脱鞋脱袜,躺下就睡。他用红黑两件外套做被子,摆放好背包和皮鞋,动作熟练得像是住了好久。
还有穿草绿色衬衫的年轻人,双肩各背一个大包,中间刷着短视频,等到人流散去才安静地躺下。他睡觉时总是一只手抱着包,一只手插兜,小心翼翼。
张磊是这里的“老面孔”,59岁,每晚准时来报到。他脚上那双橙色阿迪达斯,是一位德国志愿者送的。他说自己“从不工作”,其实早在80年代就在单位上班,后来“下海”做买卖,但一直在单位挂名。明年退休,他将领到一万多元退休金。
展开剩余72%他没有家庭,老房子租出去,每月靠廉租补贴、低保和房租收入过活。他说自己是“丁克”,“够潮流吧”。
在他眼里,每个夜宿者都是“过客”,“私人问题从不问,明天可能就走了。”
老人、异乡人、独居者,都在这儿找到了片刻安宁
74岁的黄小敏也常出现在这里,但她不是来睡觉的,而是“上课”的。她每天晚上要上五节网课,肯德基关门后,她就转战麦当劳继续学习。
她高度近视,一边1300度,一边650度,但依然认真听课、做笔记。她说自己并不觉得孤独,“我二十几年都是这样过来的,从来不抑郁。”
她身上总有清新的洗衣香味,也总是一副打扮得体的模样。她会参加理财讲座、旅游聚会,行程排得满满当当。
她说,家里太暗、太乱,所以宁愿出来蹭网、找灯光。“孤独不是问题,关键是有没有事做。”
而另一些人,连名字我们都不知道。那个穿红色棉袄、推着废品车的老太太,每晚最早来、最后走,位置被占还会吵架。节假日甚至会和人起冲突。她说的是方言,张磊说配资门户她来自江西,离异后独自来沪。
还有那个背着电脑的年轻人,像个IT男,白天无影无踪,晚上才出现。他从不说话、不消费,睡觉时把两个包护在胸前,口罩换成了白布,遮住整张脸。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。
快餐店的“第二身份”和一座城市的隐秘角落
这家麦当劳地处老龄人口密集的静安区北部。2024年数据显示,静安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42.3%,位列全市第四。公园、快餐店、便利店,成了老人们白天消磨时间、晚上寻找依靠的公共空间。
据观察,这家麦当劳的夜宿常客中,超过六成是老年人。
每天凌晨6点,餐厅再度转型,夜宿者悄悄起床,把椅子归位,离开这里,融入街头的人流。他们或去捡废品,或去公园坐坐,也有人什么都不做,只是“消磨时间”。
有人说这家麦当劳是“温暖的地方”,也有人不希望流浪者出现在这里。员工通常不会干涉,只要不吵不闹、不妨碍卫生,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但如果有人争抢位置、打起来,那就必须报警处理。
其实,这样的“公共容纳”并不罕见。学者吴苏和刘能的研究指出,多数流浪者都去过救助站,但因“不自由”或“不想回老家”,最后都又回到了街头。
麦当劳、广场、地铁口,成了他们在城市中挣扎求生的“边界地带”。这些地方的管理者态度灵活,流浪者也在不断试探规则,寻找“容身之处”。
如何在制度设计中真正理解这些人的生活逻辑,提供更贴近现实的救助方式,是接下来的大考题。
张磊说,“一辈子就像一首歌,这首歌叫什么来着?”他记不起歌名,但我们知道,他说的是那些在城市边缘沉浮的灵魂。
发布于:甘肃省镕盛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